选择语言: En
028-67085899

  编者按:读书本是平常事,有书相伴滋味长,作为“阅读,看到更大的世界河南日报社读书月”系列策划之一,即日起推出“身边的读书人”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人与书的故事,讲述文字带来的内在力量。

  书籍是我的“精神食粮”,书香是我觉得这世间最美、最香甜的味道。马昶红

  大河网讯“余生无过人之处,唯有读书。忧愁非读书不释,忿怒非读书不解,精神非读书不振。”今年56岁的平顶山市鲁山县琴台街道友谊社区居民马昶红,对父亲50年前写给他的这段话仍记忆犹新。

  “最近几天,我正在研读《文集》。”4月3日清晨6点,马昶红像往常一样,走进自己的书屋,开启幸福的阅读时光。

  只见十多平方米的屋内,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旧椅子、一台电脑、几个旧书柜,墙上挂着的“一庭花丛来知己,半卷书开见古人”书法很显眼,书架上布满的书籍让看似简陋的书屋充满温馨。

  “受家庭影响和父亲教诲,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有爷爷和父亲的一些藏书,由于晦涩难懂,我总是去亲朋好友家借书读。长大后,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我经常买些书回来读,日积月累,家里书籍已有两三千本之多。”

  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马昶红介绍,他的书籍以近现代史为主,其中翻看最多的是选集、文集和烈士传等。

  1967年,马昶红出生在鲁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一生务农,但读过八年私塾。“我父亲八十多岁时还常读书,我母亲九十岁时还让我教她写字。我在我的孩子岁时,总利用星期天时间,带他姐弟俩花5块钱乘火车到南阳图书批发市场看书。”

  “虽然我没能考上大学,读出功名利禄,但我在书中看到了更美好的世界,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看书,马昶红踏遍北京首都图书馆、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南京金陵图书馆近20年来,他到过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16个大城市的图书馆。

  马昶红的爷爷马振营生于1888年,他通过读书结识了任应岐,后成为任应岐将军的随从。2006年4月8日,马昶红的父亲留下遗言,“任应岐是同吉鸿昌一样的英雄,你和后人要研究他、宣传他、学习他。”马昶红记住父亲的遗言,并承诺一定办到。从此,马昶红将任应岐研究与申烈一事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去追求。

  近20年来,马昶红集中时间、精力、财力,重走任应岐战斗过的地方,每天拿出三个小时翻阅一本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2005年11月,在北京档案馆主办的“吉鸿昌、任应岐史料研讨会”上,马昶红搜集到的文献史料,如《文集》第二卷,称赞任应岐“坚持”的论断;《选集》1935年的文献,任应岐与吉鸿昌被捕牺牲情形的珍贵记载等被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关注,成为大会的亮点。

  “这对任应岐研究和追烈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为追烈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2021年7月9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任应岐同志被追认为烈士。2022年9月30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任应岐的后人颁授烈士光荣证。

  “不但要懂得外国史,还要懂得中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摘自《选集》第三卷“改造我们的学习”。

  “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和人生走向。我发现,我读的书越多,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提升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读书也使我找到了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如今我的儿女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马昶红说。

  “我们鲁山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悠久,造字始祖仓颉在我们鲁山,所以我要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丰富人生,用知识回报社会。”“民间学者”“文史专家”“知识型农民”近些年,马昶红的标签“多起来”。

  马昶红认为,不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多读书,多学习。把读书当成终生的爱好,才能发现读书之美,享受读书之乐。书香的社会,必定会是文明进步的社会。

  “未来,我计划多学习红色历史文化,讲好故事,宣传英雄事迹,做一名红色基因的优秀传承人。”马昶红坚定地说。(臧小景)


永乐app官方网站
上一篇:精准抓住关键点 好事做了“一箩筐” 下一篇:安庆市“四个提升”持续深化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