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En
028-67085899

高峰对话: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的创新及全球化|WIS

发布时间:2024-04-04 23:37:09 来源:永乐国际app官方网站 作者:永乐国际网站首页登录

  近日,36氪「寻找确定性」WISE2023商业之王·医疗健康新风向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携手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从真实临床需求、技术革新出发,寻找值得被押注的产业“确定性”。

  医疗健康是能够穿越周期、发展潜力巨大的赛道,需要“10年10亿美金”的投入,还需要肯坐冷板凳的苦功。当下中国基础研究能力正在勃发,创新势力正在崛起。大变局中,新生代企业正聚焦临床真痛点,卡脖子,跨越市场艰与险,步步为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在《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的创新及全球化》高峰对谈中,乐纯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王逢指出,在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中国企业已经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即实现了供应链的独立自主、安全可控,像培养基、过滤器材、一次性反应器等,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接下来,中国的抗体药物、ADC药物、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等开始逐渐走向海外,伴随药企出海,上游供应链企业需要提供性能、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耗材设备,实现从1到10,未来才具有超越外资“四大”(编者注:赛默飞、丹纳赫、赛多利斯、默克)的可能性。

  诺和控股合伙人及中国区负责人何泳翔表示:随着本土长期创新,中国内部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所以诺和控股长期看好在中国的投资。在生物工艺和创新药行业,对于很多中国公司而言,在过去,出海可能是一个plus,能做好当然很好,做不好可能也没有关系。但现在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出海已经成了生命线的一部分。在诺和控股内部,我们非常希望能够跟被投企业合作,一起把国际市场做好。

  何泳翔:大家下午好,我们现在开始来谈今天下午关于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的话题,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先请王总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王逢:感谢36氪邀请,也很高兴能够同台与诺和控股的何泳翔先生一起来探讨下投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对上游供应链的一些看法,分享一些经验给大家。

  乐纯生物是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企业,我们主要为抗体、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创新药企提供所需的各种上游设备与耗材,目前一次性耗材及设备、培养基及过滤器产品在行业内都算是比较靠前的位置。

  随着我们的发展,希望能够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耗材,以保证客户能够做出更安全、更好的生物药品,同时也能助力他们,一起让中国的生物医药顺利出海。谢谢大家。

  何泳翔:感谢王总介绍。乐纯生物也是我们诺和控股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企业。提到诺和控股可能大家有点陌生,但是提到另外一个名字,我相信大家会非常熟悉,就是诺和诺德。诺和诺德是我们旗下控股的一家子公司,我们是诺和诺德和诺维信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

  在这两家公司以外,我们作为诺和诺德基金会的资产管理人,还在全球投资160多家企业,在北美、欧洲和亚洲都有广泛的医药领域和医药领域之外的投资。我们中国团队是2022年5月份成立的,在上海设立了办事机构,非常有幸能够和乐纯生物合作,开始我们在中国的第一步。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生物工艺其实是吸引了很多投资人和产业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中国本土上游公司支持了国内大量的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上游产业链非常长,比如培养基、过滤器、生物反应器等等,以及在这些上面应用到的技术和耗材。

  先请问王总关于上游生物工艺领域的第一个问题:整个生物工艺这么长的一个产业链,现在在经历一些怎么样的变化?比如国产化替代方面。您看到了什么样的潜力和机会?我们也知道在这个产业里面长期有外资“四大”,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领导地位。

  王逢:大家都知道,其实我们国家在生产新冠疫苗的时候,包括乐纯生物在内的国产供应链供应商,是深度参与了其中的。像mRNA、腺病毒、灭活疫苗等,乐纯都参与了这些疫苗的生产。体现出了国产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供应性,所以我想从两个阶段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阶段就是解决0-1的问题,就是咱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供应链独立自主、安全可控,就是说我们在产业链上得先“有”这些产品,像培养基、过滤器材、一次性反应器等等。中国企业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第一步已经成功了。

  第二步,现在很多中国的抗体药物、ADC药物、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等开始逐渐走向海外。这时候又给了我们这样的企业一个机会,就是如何伴随药企一起顺利出海,这时候我们只要求0-1就不行了,要实现1-10,也就是我们这些国产耗材设备的性能、性价比,能不能超越您刚才提到的“四大”。大家都知道这四大公司几乎垄断了全世界90%的生物制药上游供应链份额,新冠期间,在中国的份额有所下降。

  随着国产供应链、乐纯生物这类企业,产品性能质量的逐渐提升,再加上伴随着所服务的客户陆续出海,我觉着我们能够逐渐去扩大市场份额,伴随客户一起到欧美、到全球,依靠质量、性能来占据世界市场的盘子,这是我两个角度的理解。

  何泳翔:感谢王总,就像你说的,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中国整个Biotech领域在过去短短几年内有了长足进步,这里也离不开像乐纯生物这样的企业在上游生物工艺给予下游的支持。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非常大的潜力和机会,在未来5-10年里面,随着像乐纯生物这样企业的崛起,世界范围内除了 Big-Four,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的身影。

  我们也知道乐纯生物去年到今年完成了多起并购,这些并购给乐纯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在这个行业内领军企业需要有什么样的优势?

  王逢:乐纯生物创立到今年正好是12年,在2021年以前,乐纯的前10年专注打造一次性技术产品,我们也把一次性耗材国内市场份额做到了头部位置;也已经出口了3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开始外延式发展。观察“四大”你会发现,Bioprocess这种上游产业链企业,通过单一产品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建立统一的销售平台,加强自我研发的同时,不断去并购新的技术型企业,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成功之路。可能大伙就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

  一个核心的原因是,生物工艺是交叉科学,化学、生物、高分子材料学等等,要结合起来,没办法完全依赖自我研发。乐纯生物这几年in-house研发主要是聚焦在高分子材料film(薄膜)以及化学成分的membrane(过滤分离膜),比如超滤膜、除病毒膜、纳滤膜等特种membrane,其余的我们考虑采取并购方式来补充。

  大客户会问并购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说到底还是能够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多的产品以及服务,使得客户能够用更简单的方式获取最经济、最安全的供应链保障,这个是我们将来想打造的服务模式,大概是这样,谢谢。

  何泳翔:一次性生物工艺作为这几年或者是过去10年来发展最快的生物制药上游领域的制造技术,相比起传统的制造技术有什么样的特点?未来一次性生物工艺会取得什么样的发展?

  王逢:何总这个问题很尖锐。其实回到90年代初,大伙儿围绕传统不锈钢与Single-Use之间就有很大争论。

  第一个争论是究竟哪一个方案是最经济最好的?第二个,从碳排放角度,哪个是更好的、更经济的、更绿色的?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辩论、几十年的经验以后,得出了这么几个结论:

  第一个,我们以抗体为例,有一个分界线公斤每年,当单一抗体的年产需求超过600公斤的时候,往往不锈钢工艺、大型工艺、超大体积的巨型不锈钢工艺会带来更大的好处。但如果低于600公斤,会发现一次性工艺会有更多柔性特点,一条一次性生物工艺线可以生产多种疫苗,生产多种蛋白分子,这个是有它的柔性优势的。

  第二点关于碳排放。大型不锈钢虽然没有每次抛弃型塑料这些制品,但是它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它需要蒸汽灭菌,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

  另外它每一批之间大量的清洗需要注射用水,所以注射用水和蒸汽的消耗量在它的生产过密的时候会很大。1999年左右,业内做了一个深度比较,讨论水与电以及一次性耗材的总体碳排放,发现2000升以下(使用SU耗材)更节约更节能,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生产商(对SU的使用)停在了2000升这个体积,希望这些能够回答何总的问题。

  何泳翔:非常有帮助。进入下一个问题:这几年大家提到new modality、就是新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当然中国确实近5-10年在新治疗方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从一个小分子化药,而且是仿制药生产为主的国家,到现在我们建立了全世界可能是最大的或者是最大之一的抗体生产能力。

  从免疫治疗到这几年很火的ADC,再到CGT的生产和研发,中国聚集了很多的头部企业。在一次性工艺上面,我注意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随着药物分子的增加,比方说像大分子,可能都可以做到一针就能解决一辈子的问题,不用早中晚各一次这样。这种情况对一家一次性生物工艺企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王逢:这里边有“一大一小”两个影响,一个是随着抗体生产对总产量的要求以及连续流生产,对一次性耗材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像在2000升如果使用连续性生产,一个一次性产品可能要经受28天,这就对基础物料——高分子材料的刚性提出了要求;第二个是要求它无毒性,或者说毒性尽可能降低,对我们的材料学提起了一个新的生物学层面的需求。

  乐纯生物技术也是朝着在大体积中的稳定性和无细胞毒性方向去发展,我们做出了不含抗氧剂168的高分子多层生物共挤膜,这个性能标准在国内也是率先突破的。以它为基础,我们生产出来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比如一次性反应器、反应袋。它可以做到零塑化胶流,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也接近于0了,这是新的治疗方法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工艺变化和影响。

  另外,我们又会发现在个性化治疗上,比如CGT、干细胞上,提出来另外一个方向——体积更小,希望在无动力传质的情况下,也就是不要、不要供氧,直接靠自然空气中的氧,在一个极小的面积下,封闭系统里就能够获得细胞增长,回输到病内。这就对我们的film要求变成另外一种:一要符合医疗器械的要求;第二个是低析出物;第三耐受低温,因为整个冷链都是负低温的。

  所以我们开发出了Eva材质的耐受极低温的薄膜,符合低析出物、符合药监管理,能够超低温的运输,同时非常安全,通过这样的发明来适应个性化治疗的需要。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生物药不停往前发展,我们这些生物制药供应商也要不断去在自己的研发上继续加码,能够制造出适用于不同药物、不同medical技术的产品,一起跟着他们往前再走一步。不断创新,这就是我们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

  何泳翔:感谢王总,非常有启发。我也相信随着下游生物制药企业不断发展,新医疗方法不断涌现,对于咱们上游的生物工艺技术提出的要求是更加的个性化,就像您提到的膜技术,提出了很多创新要求,而这些我相信仅靠具备传统优势的几家企业是不能够满足的,这就是未来乐纯生物以及中国本土优秀上游公司不断增长的最澎湃动力。

  王逢:我们都知道诺和诺德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美金,也给诺和控股投资提供了足够多的弹药,诺和控股代表一种北欧比较经典流派的投资公司,投资业务不仅在欧美,同时有非常强的全球化视野。Bioprocess上游供应链企业将来如何成功出海进入欧洲美洲或者其他亚洲地区的国家,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您的思考和看法?

  何泳翔:确实今年诺和诺德业绩很好,比如我们的GLP-1药物在全世界销售都非常好,所以也对我们投资业务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我们需要去捕捉到这个行业下一个发展的契机。

  我大概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机遇,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作为投资人,如何帮助我们的被投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资。

上一篇: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圈圈有政策 下一篇:高超技术一招“hold”住难治性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