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En
028-67085899

  核心观点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制度堵点,有利于要素资源向先进生产力和优势主体集聚,有利于推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出发,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作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

  制度建设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志,制度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百年变局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一,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总关于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习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党领导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既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要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论断,有力促进了1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破除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弊端,为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加完备、制度活力更加彰显、创新活力更加活跃的高水平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市场体系高效运行,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经济发展和治理水平迈上更高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带来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骤增。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抉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打通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制度堵点,有利于要素资源向先进生产力和优势主体集聚,有利于推动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四,是应对百年变局、形成制度优势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全球“规则之争”“制度之争”日趋激烈。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有利于我国加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对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适应性,在日益显现的多极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国际地位,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赢得主动,推动国际秩序总体朝着有利于我国和世界健康发展的趋势演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动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开放创新,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难题,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以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重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在产权确立、产权实现上要一视同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市场监管等方面都要同等对待,使市场主体财产权利实现的各个方面都得到真正保护和切实激励。

  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提升。完善的统一大市场是发达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要针对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坚持立破并举和分类施策。在清理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推进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不断降低制度性成本和物流成本,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在更广领域优化高效配置。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核心是要扩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此,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和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的障碍;要抓住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要积极推进知识、技术和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发展,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要素的配置方式。

  四是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加强与国际先进规则的对标,更多运用法治化方式推动国内市场开放。积极推进双边以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竞争政策等议题谈判,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医疗、教育、体育、托幼、环保、市政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有序扩大市场开放,增强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五是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现代化,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加快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提升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压缩自由裁量权,继续推进包容审慎、综合协同监管,建立健全分类监管与综合监管协调配合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间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共享,完善“互联网+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对监管机构的监督,健全对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管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永乐app官方网站
上一篇: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下一篇: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成果!党的以来上海这样推